完美电竞一個早就該正視的問題,終于被推到了所有人面前:
2025年了,減肥藥公司到底該值多少錢?
過去兩年,減肥藥是全球醫(yī)藥賽道的“頂流”。第一代GLP-1藥物的競爭如火如荼之際,全球大小藥企更是早已圍繞下一代減肥藥展開軍備競賽。
這其中,口服小分子減肥藥憑借藥物成本、依從性等優(yōu)勢,更是被搶瘋了。去年底,默沙東宣布,引進翰森制藥一款臨床前口服小分子GLP-1,就支付了1.12億美元首付款,里程碑款最高可達19億美元。
今年初,美股第一家上市的減肥藥biotech也漲瘋了。Metsera上市首日,股價暴漲近50%,最新市值超過34億美元。而這一切,距離其成立不過3年時間。
顯然,資本的偏愛將減肥藥抬到一個新高度。
然而,隨著臨床樣本量的擴大、治療周期的延長,減肥藥開始顯露出它并不完美的另一面。
副作用頻出、療效縮水,神藥的光環(huán)正在被一點點褪去,頭部藥企也難逃暴跌的命運。
8月以來,禮來、Viking的小分子GLP-1先后因后線臨床結果“不及預期”,而股價暴跌。此前,輝瑞更是在這一領域多次踩雷后,決定砍掉一款1期臨床成功的小分子GLP-1管線。
真實世界中的臨床變數,本就是創(chuàng)新藥研發(fā)路上的常態(tài)風險。然而,在無限膨脹的市場預期里,減肥藥被冠上了一層神藥濾鏡,所有玩家都沒有犯錯的空間,必須做到更好。
于是,2025年的減肥藥賽道,開始經歷一場殘酷的“素顏檢驗”。
從驚艷到暴跌,這樣的現象在口服小分子減肥藥中,頻頻出現。
Viking就是一個典型案例。其口服GLP-1藥物VK2735,在2024年2月公布的2期數據中表現驚艷,13周最高減重13.1%,一度超過口服型司美格魯肽的結果。消息公布當天,股價翻倍。
然而,當更大樣本的頂線數據披露后,情況急轉直下。2025年8月19日,Viking公布了VK2735的最終臨床結果:高劑量組雖然減重12.2%,但高達38%的患者因副作用提前退組。
更尷尬的是,與禮來同類藥物相比,VK2735需要2~4倍劑量才能接近效果(120mg VS 45mg)。市場迅速冷卻,股價單日暴跌42%。
曾被寄予厚望的禮來小分子GLP-1受體激動劑Orforglipron,也不及預期。8月7日,禮來更新了Orforglipron治療肥胖的3期臨床ATTAIN-1頂線數據。結果顯示,36mg高劑量組治療72周減重11.5%,這一表現不及2期臨床,此前36mg組治療36周的減重比例已達11.2%。
市場原本預期,隨著用藥時間延長,減重效果會進一步提升,Orforglipron有望具備挑戰(zhàn)口服司美格魯肽的潛力。但如今,其效果已落后于口服司美格魯肽:后者25mg劑量組治療64周的減重幅度為13.9%,Orforglipron已無效果優(yōu)勢可言。
消息公布后的首個交易日,禮來股價暴跌14.14%,創(chuàng)下2000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,市值蒸發(fā)近千億美元。
這種反差其實源于“早期臨床的偶然性”。
在早期試驗里,數據常常格外漂亮:入組患者配合度高、治療周期較短、差異性有限。但當樣本量擴大,患者人群變得更復雜,療效和副作用都會回歸到更接近真實的水平。
相比療效不足,更殘酷的是,大樣本還會暴露新的安全性問題。這一點,輝瑞或許最有發(fā)言權。
每日一次的小分子GLP-1藥物Danuglipron兩項1期劑量優(yōu)化研究達到了關鍵的藥代動力學目標,并確認了可以在3期提供有競爭力的療效和耐受性的配方和劑量。
然而,輝瑞卻決定取消Danuglipron的研發(fā),核心原因在于,有1名患者可能受到藥物誘導的肝損傷。
從結果來看,輝瑞未免有些著急。畢竟,該患者肝損傷是否由藥物導致還不得而知。但這確實情有可原。一方面,小分子GLP-1藥物的肝損傷問題屢見不鮮,輝瑞已經多次踩坑;另一方面,減肥藥競爭過于激烈,即便后續(xù)Danuglipron在有肝損傷副作用的情況下仍能上岸,護城河也未必牢固。
最重要的是,減肥藥的光環(huán),似乎正在真實世界中顯露裂痕,資本的祛魅已經開始。
7月29日,諾和諾德宣布第二次下調2025年業(yè)績指引,將銷售額增幅從13%-21%下調至8%-14%。消息一出,股價單日暴跌21.8%。
即使司美格魯肽已成為新晉“藥王”,但市場依然無法接受其“不完美”。也正因此,隨著臨床的推進,越來越多減肥藥正在迎來資本祛魅、卸妝的時刻。
海外正在進入“熱鬧—祛魅—卸妝”的周期,而國內企業(yè)仍停留在“美顏濾鏡”中。未來,國內減肥藥市場的走向,也將由后續(xù)的臨床數據決定。
需要承認的是,在早期動物實驗和小樣本臨床結果方面,不少本土小分子減肥藥的效果格外亮眼。
國內當前已有10余種國產GLP-1/GIP藥物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,都能憑借“好看”的數據獲得融資,完成大額交易。不得不說,大藥企對減肥藥資產的重視、資本市場的濾鏡,讓它們趕上好時候。但這不能改變,從動物到人體,再到大樣本,是一條逐步降預期的殘酷路徑。
這也意味著,小樣本的熱鬧終會消逝,任何一款藥物都不可能只靠早期的漂亮數據一路通關。
更重要的一點,國內企業(yè)普遍采取借鑒式策略:在禮來Orforglipron、輝瑞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基礎上,通過加基團或環(huán)化改造快速立項,突破專利。
比如,聞泰的VCT220雖然通過芐醚移位獲得專利突破,其框架依然脫胎于成熟分子。
值得注意的是,輝瑞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已經因為肝毒性等安全性問題退場。以這兩類分子為基礎所改造的藥品,在后線臨床試驗中會不會重蹈覆轍,是一個必須關注的問題。
海外減肥藥企的表現,已經告訴我們,炒作可以短期奏效,但最終決定生死的,還是臨床數據。
下一代減肥藥療法,注定是一場并不容易的突圍賽。一方面,減重效果已經被卷到一個高標準,在此基礎上的略微浮動很難帶來根本改變。
另一方面,前文提及的口服GLP-1的路不好走,尤其是市場更為期待的小分子藥物。
多肽通常是起源于內源性物質,也就是生物體本身產生的分子,例如胰高血糖素,所以安全性相對可控。從全球研發(fā)來看,多肽管線產品未能通過臨床1期研究的情況極為罕見。
而小分子藥物通常從頭設計,在人體內容易產生何種反應不得而知,因此存在安全性盲盒。一旦治療效果不佳或者安全性出現問題,那么意味著小分子減肥藥的競爭將會處于劣勢地位。
當然,海外減肥藥的集體“卸妝”,并非賽道終結,而是行業(yè)從狂熱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,眼下藥企依然在圍繞減重增肌、長效劑型等創(chuàng)新方向,加速布局。
國內減肥藥賽道也將如此。尤其是當濾鏡逐漸消失,所有入局者都需要直面“創(chuàng)新”的追問:
能否跨越從動物模型到萬人臨床試驗的數據鴻溝?
能否在安全性、療效、依從性上建立真正壁壘?
減肥藥依然是一個超級賽道,在廣闊的市場需求與清晰的邏輯指引下,入局的冒險者必然會繼續(xù)增加。只是,如何在“卸妝”后的世界生存,或許也應該早做規(guī)劃。
未來,唯有經得起臨床驗證的療效,配得上千億市場的野心。